-
-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曙光西里甲5號院19號樓
- 電話:010-58356984
- 郵編:100028
- 傳真:010-58356979
7月3日,為推動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走深走實,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培育創新文化,在關橋院士誕辰88周年之際,深切緬懷他為中國航空事業發展做出的杰出貢獻,關橋院士塑像落成儀式在航空工業制造院舉行。航空工業黨組副書記李清堂出席儀式并講話。
關橋院士曾任中國焊接學會理事長、國際焊接學會副主席,是我國航空焊接工程領域的學科帶頭人和多項特種焊接技術的奠基人,在焊接力學與焊接結構完整性的基礎理論和工程應用方面取得了一批開拓性成果,為我國航空航天事業發展做出了杰出貢獻。
雄碑聳立,追思先賢遺志;電弧閃爍,焊接生命之光。上午8時30分許,李清堂與制造院院長李志強共同為關橋院士塑像揭幕。
在落成儀式上,關橋院士家屬及學生代表向塑像獻花,制造院青年科研人員代表、關橋院士學生發言。塑像落成儀式簡樸莊嚴,參加儀式的代表向關橋院士塑像鞠躬、默哀,飽含深情,追思緬懷關橋院士。
李清堂指出,關橋院士是國際著名的焊接技術專家、航空焊接工程領域的學科帶頭人,我國特種焊接技術的開拓者,他將畢生精力奉獻給了祖國的航空事業,是航空人的楷模。關橋院士的一生都在致力于搭建攀登科技高峰的橋,構建中國與世界溝通的橋,創建航空報國精神傳承的橋,推動中國從航空大國向航空強國邁進。他的精神永不褪色、熠熠生輝,值得我們學習、敬仰和傳承。
李清堂代表集團黨組號召全體航空人和廣大科技工作者向關橋院士學習:學習他胸懷祖國、奉獻航空的愛國精神。關橋院士心系“國之大者”,始終把黨和國家的事業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從出國留學那天起,他就立志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斗終身。他在《赴蘇聯學習保證書》里寫道:“我向黨保證,一定按照周總理所指示的來鍛煉自己,像黨、政府和人民所期望的那樣要滿載而歸?!?963年4月,他帶著“發展我們自己的航空焊接技術”的遠大抱負回到祖國,扎根科研一線,一干就是六十年。學習他敢為人先、不斷突破的創新精神。關橋院士熱愛科學、崇尚真理,不懼權威、敢于質疑。他顛覆了“焊接變形不可避免”的傳統認知,創建了“低應力無變形焊接理論和方法”,解決了航空航天板、殼、壁板類典型構件“焊接壓屈失穩變形”這一世界難題,實現了重大技術突破,為航空航天武器裝備發展提供重要技術支撐。學習他矢志不移、開拓進取的治學精神。關橋院士始終站在焊接技術前沿,他將“讓中國走向國際舞臺,展示成就,提升學術地位,顯示國家的焊接實力”作為努力方向,倡導建立了高能束流加工技術國家級重點實驗室、航空重點實驗室和中國攪拌摩擦焊中心,他推進了中國航空特種焊接技術的體系化發展。在他的引領和帶動下,航空特種焊接技術譜系不斷豐富,從幼苗長成了參天大樹,結出了累累碩果。學習他重德育才、獎掖后學的育人精神。關橋院士高度關注人才培養和科研團隊建設,“學會欣賞別人,不斷完善自我,發揮群體智慧,矢志振興中華”是他送給年輕人的寄語。
關橋院士一生成長、奮斗在航空工業制造院,從青絲到白發,他將自己的經驗與專長,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了學生和青年同志。關橋院士在世界焊接學界榮譽等身,卻依舊低調謙和,偏愛“工程師”的稱號。在大家眼中,關橋院士是執著追求的學者、德高望重的師者、令人敬仰的智者,更是一個把志趣、激情、創新融為一體的報國者、逐夢者。
李清堂號召全體航空人,要傳承關橋院士愛國、創新、求實、奉獻、協同、育人的科學家精神,向陽而行、追光逐夢,在推動航空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強上奮勇攀登,為建設新時代航空強國不懈奮斗。
塑像落成儀式后,李清堂一行到制造院高能束流重點實驗室、黑燈工廠調研,詳細了解了技術創新、產品研制等工作開展情況。
塑像落成儀式當天,制造院黨委組織召開了關橋院士追思會,舉辦了關橋講座等活動。
航空工業總經理助理、黨建文宣部部長周國強,集團公司黨組干部部/人力資源部、科技與信息化部、黨建文宣部相關負責人,制造院領導班子成員,關橋院士家屬、關橋院士生前好友和學生代表等參加此次塑像落成儀式。